赤身扑向敌人作战,秦军如此生猛,皆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?



在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,秦国士兵作战的勇猛令人印象深刻。

张仪游说韩惠王时曾描述,山东六国士兵身着厚重盔甲,自觉胜券在握。可秦军却能一把甩掉战袍,赤身光脚就扑向敌人,左手提着人头,右手夹着俘虏,那气势犹如 7.5 吨的重量压在鸟蛋上,对六国军队形成了碾压之势。

大家或许会认为,秦军如此生猛,是因为用人头记军功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。然而,第一个完善建立军功爵制度的国家并非秦国。



早在春秋时期,齐桓公就建立了赐爵制度,依据臣子贡献来积功劳。到齐后庄公在位时,齐国更是设置相关制度。齐后庄公设爵位以命勇士,其性质和作用与后来秦国的军功爵制完全相同。

例如,《荀子》记载齐国人注重技击,战场上每斩获一个敌人首级,就会得到 125 克黄金赏赐。凭借金钱激励,齐国一度武德充沛,疆域面积大幅增长。

但令人不解的是,作为最早推行军功爵制的国家,齐国后来却江河日下,不敢与秦国作战,最终被秦国吞并

荀子曾分析齐国这种雇佣兵性质奖赏的弊端,雇佣兵为了赚钱而砍人头,若遇到弱敌,就如同去银行取钱般轻松;可一旦碰上强敌,为保命就会迅速跑路。

所以荀子称齐国军队为 “亡国之兵”。但细细想来,秦国士兵砍首级也是为了获利,为何齐国士兵就欺软怕硬,而秦国士兵却勇往直前呢?

深入探究后发现,齐国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,在赏赐制度方面起步早且完善,不仅有战功者能获赏,文化人才、效忠的外国人甚至流亡诸侯国君都能得到赏赐。尤其重视对文化学者的赏赐,在招揽人才、发展文化上,齐国的赏赐规模和成就远超其他六国总和。

众多文人汇聚稷下学宫,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,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战国末年,秦国相邦吕不韦招揽宾客,稷下学者便纷纷跑到关中。

齐国既得利益团体众多,改革阻力巨大,导致战国时期齐国仍实行类似春秋时期的赏赐制度。军功赏赐被众多赏赐分流,显得微不足道。

再加上齐国工商业发达,百姓生活富足,除了贫苦人家,很少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以命换钱。

由此可见,齐国虽建立了完善的赏赐制度,但因军功赏赐不够厚重,未给予军人足够话语权,难以激发士兵战斗热情,最终沦为 “亡国之兵”。


齐国的军功爵制存在问题,那其他国家又是怎样的情况呢?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备受瞩目。魏武卒选拔标准极为严苛,挑战者需头戴头盔,身披三重重甲,手持长戈,腰挎宝剑,携带拉力为 12 石的重弩,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袋,还要带上够吃三天的标准干粮,在半天时间内行军 50 公里左右。

挑战成功就能免除家中徭役,获赐上好田地住宅,且这些待遇在士兵年老退役后依然保留。魏国以此选拔标准,打造出一支战斗素质过硬的禁军,在少梁之战、浍之战等多场战役中,魏国大获全胜,直逼关中腹地。

不过,荀子对魏国军队的评价却是 “危国之兵”。他认为魏国优待勇士,虽扩充了国土,但供养军队耗费大量钱财,致使国库空虚,难以持久。

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魏国的军功爵赏赐标准,但从同时期赵简子的承诺可窥一二。赵简子迎战郑国军队时,承诺打赢敌人,大夫级别的中上等贵族可获一个县左右的税役赏赐,市级别下等小贵族可获田地十万,工匠、商人能获得编制成为官吏,奴隶可恢复自由民身份。

乐橙体育

从这推测,魏国国库空虚的原因并非军队维护费用高昂,而是缺乏军功后代退出机制。奴隶靠军功恢复自由身,无需额外支出,还能增加国家赋税;基层官兵靠军功获得田地,贵族靠军功获得税役,对外战争获取的土地人口可用于赏赐。但军功贵族及其子孙能一直享受特权,人数不断增加,最终导致国库空虚。

赤身扑向敌人作战,秦军如此生猛,皆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?

大约在公元前 387 年,名将吴起受魏武侯猜忌,投奔楚国并得到楚悼王重用。吴起进行改革,其中包括收回远亲贵族子孙封地,将其充实到偏远之地。

楚国削减、疏远贵族,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,短期内成效显著。但楚悼王死后,贵族群起攻之,吴起针对封君世袭提出的 “三世而收” 法令也随之废除。

到战国中晚期,楚国封君世袭从事实上的失控变为法律规定,这也成为楚国灭亡的因素之一。


在解析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、三晋(赵魏)以及楚国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度之后,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

首先,对立下军功的官兵进行赏赐,能提升军队战斗力,且赏赐越丰厚,战斗力提升越明显。其次,让军功贵族所受赏赐惠及子孙,可鼓舞士气,但子孙享受优渥生活后,可能会逃离战场。

再者,军功贵族后代吃老本,不愿参军,国家为战争又需重新提拔新人,易导致财政崩溃,所以建立军功贵族后代退出机制十分必要。然而,直接解除军功贵族子代或孙代已享受多年的特权,容易引发争端。

秦国军功爵制的成功之处,在于实行平民贵族晋升双轨制。秦国总结列国军功爵制的弊端,对立功官兵进行赏赐。


贵族立军功可获高等爵位,增加采邑税役;平民猎取敌方士兵人头,能获得基础爵位、田地奴仆,爵位达到一定程度可担任低级军官,之后以指挥作战综合能力晋升。但平民出身者最高只能晋升到第九级爵位,此后立功只加工资不加爵位。

这样降低了贵族对军功爵制度的抵触情绪。而且平民死后,其子嗣降级继承爵位,断绝了军功后代长期吃老本的可能,促使平民为让后代享受荣华富贵而投身战场。

同时,秦国规定贵族若未立军功,也要世袭降级,平民对此喜闻乐见,这便是用苛刻平民堵住贵族之口。

此外,秦国还有部分贵族出身者依靠军功光宗耀祖,这些军功贵族手握权力,对军功爵制十分满意,世袭贵族即便不满也只能隐忍,这就是拿军功贵族打压世袭贵族。

秦国这套军功爵制充分吸收了列国经验教训,帮助秦军最大限度提升战斗力。但随着六国破灭、天下一统,这种战时升迁条例的隐患逐渐暴露,由于没有经验可供参考,秦王朝的根基愈发松动,最终走向灭亡。

#历史##历史冷知识#

文字来源沧浪知舟的视频内容

詹姆斯38+16+10第10次打进总决赛,湖人4比1掘金
< 上一篇
1990_91赛季意甲桑普多利亚夺冠成员今安在?
下一篇 >

评论